展览 | 镇院之宝展厅换新展
十一期间参观南博的朋友,有没有进镇院之宝展厅看看?
南博一共18件镇院之宝,这次换的展品是大家熟悉的一件文物。
猜到是什么了?
对!就是你耳熟能详的错银铜牛灯
有朋友问,这件文物我们在历史馆看过,只是搬了一个位置吗?
No!no!no!
不是仅仅搬个位置这么简单。
这次展厅里独立陈列错银铜牛灯,
您可以360°无死角环绕欣赏。
太爽了!赶紧准备好小本本~
汉光熠熠
南京博物院藏汉代错银铜牛灯特展
在很长的时间里,人类都是靠火堆的燃烧来照明。虽然,火是人类最早的照明光源,但不能称为专门的照明用具。真正意义上的灯具,大量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。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表明,豆灯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定型化的灯具,材质上经历了从陶到铜的演化。
汉代,灯具的使用更加普及。不仅在形状、种类、材质上变得多样化,而且注重实用性和技术性。由此,灯具艺术进入新的高度。
错银铜牛灯工艺精湛,以流云纹、三角纹、螺旋纹为地,饰龙、凤、虎、鹿等神禽异兽图案,线条流畅,飘逸潇洒,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。
1980年5月出土于江苏省邗江县甘泉镇一座东汉初年墓(甘泉二号汉墓)。根据该墓同时出土的铸有“山阳邸”、“建武二十八年造”铭文的雁足灯和“广陵王玺”金印,可以断定墓主人应为东汉初年广陵王刘荆。
刘荆是光武帝刘秀的儿子。建武十五年(公元39年),刘荆被封为山阳公,17年后晋爵为山阳王。光武帝去世后,明帝刘庄即位,改为广陵王。广陵位于现在的扬州,西汉设广陵国,东汉改为广陵郡。可以说错银铜牛灯应属王室器物。
与错银铜牛灯同出土的还有虎钮玛瑙印、鎏金博山炉、金胜、漆九子奁、玉翁仲等。
通高46.2厘米,牛身长36.4厘米。灯座是一头体形肥硕、张口低头、起步欲斗的黄牛。它两耳直立,双目圆睁,尾巴上翘,显得雄健而强劲。
铜牛灯通体光滑,用错银工艺装饰了流云纹、三角纹、螺旋纹等图案,流云纹中还有龙、凤、虎、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的图案穿行其间,线条圆转而流畅,风格飘逸而洒脱,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。
错银铜牛灯由灯座、灯盏、烟管三部分组装而成。它的三部分均可拆卸,使用和擦洗相当方便。灯座是一俯首站立、双角上耸、四足矮而敦实、尾卷曲向上、雄浑壮硕的黄牛。牛腹中空,背负圆形灯盘,灯盘一侧设置扁平把手,便于转动灯盘,盘上饰两片可以灵活转动的灯罩,其中的一片刻镂空菱形斜方格形纹,起到散热、挡风和调光的作用。灯罩上紧扣穹顶形罩盖,盖顶之上均匀弯曲的烟管与牛头顶上方凸出的短管紧密套接。当灯火点燃时,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烟管导入灯座腹腔中的清水被过滤,从而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。
早在2000多年前,中国人在青铜灯具的设计上就已具备了环保意识,如长信宫灯宫女的袖筒、云纹牛灯的双角,它们即是造型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同时又发挥着烟尘导管的作用,匠心独运,令人叹服。这项发明在世界灯具史上处于领先地位,如15世纪意大利科学家达·芬奇发明铁皮导烟灯罩,与我国相比晚了1500年,到了18世纪,法国人肯开和瑞士人阿干德才改用玻璃罩代替了铁皮灯罩。
展览分为物象多、构思巧、错金银工艺三个单元,未来,我们还将围绕汉代灯具的品种、构造、工艺等不同角度展开分析。请持续关注该展的系列推送。
★部分图片来源国宝档案节目